十幾天前,今年65歲的張大媽突然感到四肢乏力、不得勁兒,她參照以往“經驗”先吃了一顆撲熱息痛,癥狀緩解不明顯,先后又吃了止痛片、布洛芬羅紅霉素及感冒膠囊還是沒有效果,反而出現了惡心、嘔吐及腹脹等不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起初,張大媽以為是自己胃炎犯了,也沒太在意,后來家人發現她的膚色越來越黃,建議她最好去醫院檢查一下。
于是,張大媽趕緊來到浙大二院肝病專科門診。由于臨床癥狀較明顯,醫生建議住院篩查治療。第一天的化驗結果表明,轉氨酶1173U/L,膽紅素324umol/L,凝血酶原活動度只有30%,種種指標都指向一個問題——肝衰竭。
結果一出,張大媽傻眼了,自己平時也沒有啥肝病基礎呀,怎么好好的,說肝衰竭就肝衰竭了呢?
鑒于大媽的病情以及用藥史,肝病專科唐翠蘭主任醫師當即讓她停用了所有可疑的藥物,開始抗炎、護肝、降酶、退黃等治療,并安排了人工肝(血液凈化的一種模式,肝衰竭的有效治療方法之一),積極篩查可能的肝細胞損傷的病因。
排除了常見的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謝性肝病等原因,最終考慮為藥物所致肝細胞損傷。既往張大媽有連續10年每天喝酒的習慣,造成了酒精性肝病的基礎,加上這次反復服用各種感冒藥,就導致了藥物性肝損傷引起的肝衰竭。在肝病專科團隊的精心治療下,一個多月后她終于順利出院。
實際上,與張大媽類似的患者不在少數。隨著人口老齡化發展,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愈發常見,加上流感頻發,很多家庭都有囤積藥物的習慣,經常是西藥、中藥和保健藥品疊加使用,肝損傷案例屢見不鮮。
小貼士:藥物如何對肝臟造成損傷?
1、直接對肝細胞造成破壞
與藥物劑量相關
比如常見解熱鎮痛藥——對乙酰氨基酚,1g以下對肝臟無損害,大于5g便會損傷肝臟細胞,大于10g甚至可能導致肝臟細胞大量壞死,引起肝衰竭。張大媽的例子便是疊加使用過多的解熱鎮痛類藥物所致。
2、 特異性肝損傷
與藥物本身無關,主要與人的體質相關
大多數人用藥后不會出現肝損傷,但少部分人由于體質原因會出現相關癥狀。比如在抗結核治療期間,約10%的用藥人群會出現轉氨酶輕度升高,僅少部分人群會出現嚴重的肝損傷,甚至肝衰竭。
3、間接性肝損傷
多見于使用新型免疫藥物或分子靶向治療的腫瘤病人,近些年發病人數攀升,主要是藥物影響病人的免疫功能,從而導致肝細胞的損害。
4、藥物性肝炎如何治療?
一旦發現可能的藥物性肝損害,及時停用可疑藥物是治療的關鍵。大部分人群在停用可疑藥物,使用一些解毒、保護肝細胞膜類的護肝藥物后,肝臟功能是能夠恢復的,只有少部分危重癥需要使用人工肝,極少的病人最后需要肝移植才能存活。
5、怎樣避免藥物性肝炎?
在醫生指導下安全用藥,應避免使用非正規渠道出售、來源不清、成分不明、療效不確切的保健品和中草藥。
如果應用的藥物有引發肝損傷的風險,或存在藥物性肝炎的高危因素,治療過程中需定期檢測肝功能。養成詳細記錄用藥的習慣,口服藥物治療期間戒煙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