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商場、酒店類似,一些機器人已出現在醫院場景中。
醫療服務機器人的剛性需求和技術提升,使其具備了大范圍鋪開的可能性。消毒機器人、配送機器人等逐漸深入各大醫院體系當中,在效率與安全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相關資料圖)
機器人與智慧系統相連接,而中國公立醫院發展正處于“信息化”向“智慧化”過渡的關鍵階段,醫療服務機器人的引入或可賦能醫院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的醫療服務正在進入精細化管理的時代,這是必然要走的路徑。”近日,鈦米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潘晶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未來將繼續深耕醫療的智慧化方向。目前的機器人應用還處于提升效率階段,并未真正實現供給側的變革,智慧醫療未來的產業形態還會發生變化。
公開資料顯示,鈦米機器人曾先后獲得國內多家知名機構的投資,2021年入選工信部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目前已在科創板進行IPO輔導。
落地醫療場景
在鈦米機器人成立以前,潘晶已在相關領域工作了超過十年,一直做機器人的控制器和控制算法處理等相對復雜的問題。回國創業之時,潘晶對機器人的思考更多轉向技術落地層面,能夠承擔機器人的場景選擇尤為重要。
“我們思考的是哪些場景可以承載機器人技術的先進性和成熟度、哪些場景的客戶愿意為機器人產品的先進性和成熟度買單。”潘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可選擇的領域并不多,國內比較明確的場景是醫療場景。
事實上,在老齡化加深、醫療供給不足、民眾衛生健康意識提升等趨勢下,醫療服務機器人的剛性需求在不斷加大。
“如果醫療服務要想滿足每一個老百姓對健康的需求,它的供給側就會成為制約。”潘晶向記者表示,好的醫生需要積累二十年以上的從業經驗,好的護士也需要將近十年,當面對巨大的醫療需求,人才的短缺是不可忽視的問題,這也會造成醫療服務的準確率和效率低下。
“我們做的不是簡單的替代人,而是實現醫療服務的質量均質化。”潘晶表示,目前行業對于醫療精細化管理的需求越來越明顯。
這從鈦米的產品也可見一斑。以全院物流配送為例,醫院傳統的物資配送往往存在不少弊端,如信息化程度低,沒有集中的配送調動系統,無法及時追溯物資使用情況;人工配送過程容易出現錯送、丟失等情況,存在人等貨或者貨等人現象,運輸效率低;物資運輸管理占用醫護人員10%的工作時間等。
自動配送機器人的引入則可以有效解決。據介紹,一個機器人相當于4個專職配送員、24小時不停歇工作,大大減少了醫護人員的重復性工作。
“從需求的角度,醫療服務是少數沒有供給過剩的、少數不需要去刺激需求側的場景。”潘晶表示,“只要你提供好的服務,都會有人買單。”
但他同時也表示,創新技術引入醫療系統中并非易事,“想要變革的永遠只是少部分人。”
杰弗里·摩爾提出的鴻溝理論認為,高科技企業的早期市場和主流市場之間存在著的巨大鴻溝。潘晶認為,這同樣適用于在醫療場景中機器人的應用。
“產業化仍有一定距離,但這是智慧醫療的發展方向。”潘晶表示。
如何扎根與發展
與其他領域的服務機器人相比,醫療場景下機器人的管理流程、監管流程等完全不同,對于產品的技術要求也更高。
“同樣是服務機器人,但場景的復雜度比傳統酒店或餐廳高很多。”潘晶坦言,醫療難做的原因在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沒有機會重來。
從這一點來看,醫療服務機器人和自動駕駛在技術上有著類似的難點。即對產品的容錯率極低,保證機器人性能的穩定性尤為重要。
“醫療場景的要求會比其他場景更加苛刻,所以無論是原材料的選購,還是加工的工藝、制造的工藝、軟件的測試要求,都會比其他行業高很多。”潘晶舉例,用在衛星上的導線必然不會與民用導線有同樣的成本和技術要求。
據悉,鈦米在這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其消毒機器人是全國首款獲得消毒器械注冊證的機器人,病房服務機器人是全國首款獲得CFDA二類注冊證的醫療服務機器人產品,并成為國內首批創新醫療收費服務項目之一。
另一方面,鈦米也對醫療場景進行更進一步的體系研究,將人工智能和數字孿生技術賦能在由十余種醫療服務機器人構成的數字底座上,形成智慧手術室、智慧ICU、智慧病房以及智慧門診等一系列解決方案。
“將環節打通,實現醫院的精細化管理,有利于整體業務的優化。”潘晶表示。據悉,目前該公司系統產品已覆蓋全國28個省市的400多家大型三甲醫院及醫療機構。
專家數字分身系統是人工智能的另一個應用,鈦米采集專家個人大數據,生成基于Transformer的專家模型,“我們去了解他的知識結構、科研方向、診療風格等。”潘晶表示,通過AI醫學引擎,系統生成動態個人數字畫像,支持數字驅動的健康管理。
當實現應用后,患者可以通過語音或觸屏交互,有效提高問診的質量和效率,并大幅縮短排隊等候的時間。同時,提升醫院服務的質量以及醫院接診容量上限。對鈦米來說,這部分仍是挑戰較大的新業務。
但在潘晶看來,創新和開拓是必不可少的,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市場調研或許用處不大,考驗的往往是少數人對事情的深刻理解。“要有能夠獲取信息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有對信息加工和處理的能力。”潘晶表示。
據悉,鈦米有75%的員工是研發人員,每年仍在不停投入創新。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